阅读历史 |

第二十六章(2 / 2)

加入书签

他似乎想通了事情的关键。

鹰卫,他们其实一直在找鹰卫。

根本不是查什么大阵。

徐道仁不是傻子,甚至有几分机敏,很快就想通其中关联。

他想起了当年那个惊动京差的案子了。

说是有一支军队擅离队伍,曾经过永昌境内,那些人最后都以叛国罪被诛九族。

当时,冯华是怎么和那几个京城秘史说的?

他说:“永昌毗邻外域,商道繁荣,从这里出边境最容易了。那些人……不会是叛逃吧?”

也不知是不是巧合,就在那几日,边境发来急报,说有外域部族联合一部分叛军偷袭边境,唐军连退百里,失城五座。

很快就有传言说敌军拿着一份密报和唐军防御图。

于是,鹰卫的罪名,就这么彻彻底底的坐实了。

再后来,冯县令回了一趟南疆,返回后亲自监督重修文昌塔,并请芙蓉巷的人守塔,这一守就是二十年。

而刘石匠、周庚年、董旺还有他徐家炒豆怕是都和那件事有关。

沈缨不是单纯的发泄情绪,她问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预谋的。

徐道仁垂眼看着崎岖的地面,他嘴里那些不长眼的短命鬼,实则就是鹰卫吧。

他们,或许真的在永昌,还被埋在十几丈的山石下,任人踩踏二十年,不得安息。

或许,就在他跪的这片地下……

徐道仁浑身瘫软,刹那间似乎听到了来自地底的哀嚎。

他来不及说什么,爬了几步到姜宴清脚下。

他努力仰起头,祈求道:“大人,下官见识短浅,根本不知,不知那是鹰卫啊。”

见姜宴清皱眉,他连忙举手发誓,“下官句句属实!冯县令一向独断专横,他眼中只有自己的大业,恨不得将永昌那些大族连根拔起,他要做的是成王成相,对手下之人从未全心信任。”

“下官只是听命行事,就是条忠心耿耿的狗。对,档案楼是冯县令自己烧的,他在大火前藏了很多文书,还有旧案卷宗,我知道在哪儿,我现在就能带大人去找。”

姜宴清那张仿若冰雕风塑过的脸,在听到这句话时终于化开了。

他似乎耐心地听了这半天废话,就等着这句。

他盯着徐道仁看,神色冷寂:“永昌属实是人杰地灵的宝地,既能养出冯华那般惊世之才,也能生出徐县丞这般能屈能伸之辈,甚好。”

随后又对无奇说:“你亲自护送徐县丞,不可有丝毫差池。”

无奇应了一声“是”,拎着徐道仁的后领将人提起,随手扔进车内。

徐道仁也不知撞到了哪里,发出“咚”一声。

黑车箭一般疾驰而去。

沈缨望着失去踪影的马车,终于松了口气。

不管怎么样,鹰卫的事,总算有了结果。

她环顾四周,视线落在这条蜿蜒的窄道上。

也不知是不是心里作祟,她总觉得这里的气息格外沉重,有股腐朽的气味,像是浸在风里的罪孽,散的到处都是。

恍惚间,她听到姜宴清问:“不知,十日之约可还做数。”

沈缨没有迟疑,立刻回道:“民女定守……”

她猛地闭上嘴,不自觉地退了半步。

因为,就在她回应的同时,有人高声道:“当然。”

这道清亮的声音,来自于蓉娘。

沈缨盯着距他们不足百步的一片丛林,看到蓉娘带着几名蒙面的紫色锦衣护卫向这边走来。

她依旧穿着赤色翻领胡服,胡服做得分外贴身,将她的柳肩细腰勾勒出优美的曲线。

她的头发高高束起,编了几根小辫,在辫尾缀着长长的红绸,随着她的步伐摇曳在她的身周,荡起一圈赤色光晕。

蓉娘信步而来,走到姜宴清身前。

她先是行了一礼,随后说道:“芙蓉巷自会守诺,姜大人如此信誓旦旦,想来是找到了。”

姜宴清唇角勾起,形成一个短暂的弧度,冰扇在他指尖翻转,随后指向蓉娘的脚下。

他说:“鹰卫,在你脚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