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无名(1 / 2)

加入书签

太皇太后这一生可以说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她在后宫斗过人,在北境打过仗,也曾在这大殿之中多次与群臣激辩不落下风。

而此刻,她突然感觉自己已经苍老地不成人形,浑身没有一点儿力气,若非福嬷嬷在一旁扶着,只怕她早已经瘫坐在地上爬不起来了。

她用浑浊的双眼盯着宋时的方向,问:“你和宋砚,你们两兄弟早就串通好了,是吧?”

“皇祖母看的透彻。”宋时也不再需要装出一副混样子,他面容沉静,丝毫不畏惧太皇太后的眼神。

场面一度陷入僵持,大殿上鸦雀无声,三位主子各自沉默,大臣们当然更是一个字不敢说。

过了好半晌,宋砚才开口吩咐道:“这段日子辛苦霖王了,也辛苦皇祖母为皇室操心。来人,护送皇祖母回寿安宫,再去请御医来,好生照看着。”

名为照看,实为软禁,所有人对这样的套路再清楚不过,大家都看得明明白白,太皇太后夺权操之过急,又被皇帝和霖王暗中摆了一道,如今大势已去。

说到底她年事已高,而皇帝尚年轻,尽管她心里不愿意承认,可自己确实老了,再无法翻起什么风浪。

侍卫和宫婢们已经围了上来,太皇太后冷笑一声,然后用尽全力直起身子,挺起的不仅是她的脊梁,更是她最后的自尊。

她一把推开想要上前搀扶她的宫婢,随后踉跄着脚步缓缓走下台阶,走到宋砚面前,嘲讽道:“这一回是我棋差一招,但我没想到你身为一国之君居然为了一个女子不理朝政甚至甘冒性命之险,你如此行径,真不愧是你父皇亲生的好儿子。”

宋砚轻笑,皇祖母的反应与他料想的一样,就算是自己毫无胜算了也要在“临死前”咬他一块肉下来,此刻她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近来所发生的一切动荡皆怪罪在杨青墨头上,势必会在一些人心中埋下动摇的种子。

“早听闻皇祖母年轻时与群臣激辩仍能不落下风,今日朕也算是一睹您当年之风采了。您把您所犯下的祸事、敛收的钱财和夺掉的性命都算在了朕和一个女子的头上着实可笑,您怕不是忘了,若不是您非要把后宫之权牢牢把控在兰家手里,又怎会生出这么些祸端呢?”

听到这话,太皇太后忽而生出悲愤之情,怒道:“我兰家战功赫赫,我祖上与太祖一同打下这江山,我父亲为先皇平定叛乱,这泱泱国土能有今日之安稳皆有我兰家之功,我为了兰家争取些安稳何过之有?”

“兰家先祖曾封护国公,兰老将军战功赫赫延续荣耀,可兰家下一辈呢?皇祖母,您兄长勾结外敌草菅人命让兰家丢了爵位,因着您这层关系留了些颜面,兰潮生扶不上墙,兰家小辈更是荒唐,这兰家自己败光的家业你是只字不提啊!”宋砚说罢摇摇头,一脸痛心的模样。

“好,很好!你们宋家人全都如此薄情寡义。我倒要看看,你和你那个心上人身陷权力旋涡之后还能不能长长久久。”

“您看或不看,那是您的事,朕是一国之君,无需向您证明什么。”

宋砚的话看似风轻云淡,实则在说出来之后心中突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些被尘封的痛苦突然间被人打开,在阳光的照耀下灰飞烟灭。

在别的孩子都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年纪,他多少次因背不利索书被皇祖母罚跪在雪地里,孩提时代的他似乎一直在努力想要获得皇祖母的认可,但记忆里的她总是严肃甚至严苛的,从没有给过自己一丝好脸色。

而今日,满头白发的皇祖母用着同样凶狠的表情说出否定他的话,他突然释怀了,他不再需要皇祖母的认可,更不需要向她证明些什么,他已经有了认可自己的人,她,便是他今日的底气。

太皇太后冷笑一声:“哼,好,我们走着瞧。”

说完便仰着头往殿外走去。

“忘了告诉您一声,您在淮扬的那些关系已经被朕一网打尽了,那郭家和吴家已经把和您、和兰家的这么些年的交易事无巨细地抖搂了出来。官商勾结、私自圈地、滥发盐引桩桩件件都与您和兰家脱不开干系,皇祖母可要好好养着身子,回头刑部和大理寺的人还要去寿安宫给您请安呢。”

宋砚的话宛如一记惊雷,劈得太皇太后身形不稳差点倒在门口。

朝廷的动作很快,兰家和兰家的爪牙们都已悉数落网,与之有关联的一些官员也遭遇贬谪或罚俸,太皇太后就此幽禁在寿安宫中颐养天年。

杨家的冤屈自然也已经洗净,加上杨青墨将成为皇后的事已经板上钉钉,朝中官员对于杨承玉那不是一般地客气。

杨承玉虽然在牢里走了一遭,但除了住的憋屈些其他倒也没有吃什么苦头。

唯一让他有些无奈的事,便是他人都在大老里头关着了、皇帝都不在京城了,那张丞相还是把户部成堆的活往他在的牢房里送,甚至命人在牢房里给他特地方了桌子椅子以及笔墨纸砚。

张丞相原话是:“杨大人是否有罪还尚无定论,这朝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