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0章 伤兵安置(1 / 3)

加入书签

“大统领,伤亡统计出来了。升龙府一战,我军战死将士两千一百五十八人,受伤一千六百七十七人,其中重伤五百多人,基本上已经没有恢复的可能,还有残疾的士兵,只能强制退役了。”从军营出来,高衡径直去了军部,虽然上次已经有了政务部和军部分离的想法,但是受限于目前人手不足的情况,还不能这么快分开,所以很多事情还是由军部来进行操作。这段时间,随着伤员陆续后送,成子龙也在组织人手进行安置和清点。清点和救治伤员当然是军部的事情,但是一旦重伤或者残疾的士兵退伍,那么如何安置就成了一个问题。高衡让葛蕊芳带着一众会医术的人在军营中继续帮忙,一方面是救治伤员,另一方面是培养更多的人有基础的救治知识。高衡后来想了想,不仅仅是要成立专门的医护兵队伍,军中的将士们也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救治技能,所以葛蕊芳这个先生当的非常有必要,不过这么重大的任务交给葛蕊芳,对她一个小姑娘来说也确实重了一些,不过葛蕊芳还是咬牙接了下来。高衡也没亏待她们,当他得知葛蕊芳是将此作为谋生的一个手段之后,干脆大笔一挥,给他们支付薪水,比如葛蕊芳,现在兴华军最基层的士兵是二两银子一个月,这个标准已经是明军普通士兵的两倍了。医护兵按理说应该是技术兵种,最起码待遇应该向骑兵靠拢,所以按照高衡制定的标准,如果未来成立医护兵队伍,一个普通医护兵一个月应当是四两银子,再加上葛蕊芳现在是先生,当然,教授知识的先生不止她一个,但是待遇方面最少要跟新兵教头靠拢,所以在翻一番,给葛蕊芳八两银子一个月。袁宝儿她们也有四两银子的薪水,虽然八两银子看起来好像不多,但是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已经是了不得的收入了,对于这份工作,葛蕊芳和袁宝儿都非常珍惜,也觉得高衡这个将军跟普通的将领不一样。在大明朝,民间对于军队的观感并不好,都觉得将领们一个个都是大军头,喝兵血,拥兵自重,反正没什么好印象。而葛蕊芳本身就是边关将领的女儿,虽然她的父亲还算是比较正直,但是在边军之中一直有一句话叫作水至清则无鱼,所以她的父亲多多少少也有些克扣军饷之类的事情发生。但是在高衡这里,葛蕊芳虽然没有深入了解,可她能感受到整个兴华军那种欣欣向荣的氛围,士兵的脸上从来就没有明军那种麻木的表情,每个人都有一种向上奋进的情绪。如果葛蕊芳有机会去后世,那么就会知道,后世有一个词语专门形容这种情绪,叫做正能量。不错,兴华军就是一支充满了正能量的军队。高衡回到军部之后,听取了成子龙的情况汇报,心中倒是有些沉闷,一仗下来,兴华军死伤四千多人,出兵一万,折损四成兵马,对于兴华军来说是建军以来最大的一次伤亡,而且伤亡主要集中在宋志的步兵旅当中。武器,还是武器的原因,因为四四式火铳产量的原因,导致没能全部装备,所以宋志的步兵旅变成了兴华军的薄弱环节,敌军的攻击重点都放在这里。阵亡士兵的灵位全部移入忠义祠,享受香火供奉。而受伤的士兵分成两类,但凡是可以恢复的,全部归队,这些人就像是火种一般,变成了百战老兵,高衡将他们打散放入新训旅当中担任各级军官,很快就能把新训旅的战斗力给拉上来。但还有一部分是无法归队的,比如残疾的士兵,或者伤势太重,即便痊愈也影响身体机能的,这部分士兵必须得到妥善安置,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高衡沉吟了一下对成子龙道:“军师,关于强制退役士兵的安置问题,我们要拿出一个方案来。”咚咚咚,敲门声响起,成子龙示意门外的人进来,高衡抬头一看,是景昭和蒲德曼,还有卜弥格也跟他们一起过来了。高衡明白,这是成子龙邀请他们前来共同商议伤兵安置的问题。高衡道:“议题大家都应该知道了,以前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烦恼,是因为伤兵的数量还不是特别多,军队发放抚恤之后,社会能直接把伤兵的后续问题给消化掉。但是未来,像是这种大规模战役会越来越多,那么产生的伤兵也会越来越多,妥善安置伤兵势在必行。不仅仅是给将士们一个交代,更是要让全体百姓看见,我们兴华军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卜弥格拱手道:“大统领,在下有个提议,目前制造局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了工坊产业链,所以未来,我们的工坊会进一步扩大到郊外更多地区,这里有我们的军事机密,所以需要一些保卫人员,从正规军中抽调的话太浪费了,不如分出一部分还有行动能力的退役士兵,哪怕是缺胳膊少腿,只要还能动,我来负责给他们安排岗位。比如固定哨、游动哨、门岗等等。甚至工坊之中如果有比较合适的岗位,也可以安排。”卜弥格比画了一下,“比如失去双腿的士兵,只要他还有手,我可以把他放到流水线上,对工序的产品进行检查,也不需要到处移动,就在一个地方固定检查上一个工序的产品就好。”“质检员”高衡脱口而出道。卜弥格道:“质检员是个好名字。由他们来检查产品的品质,在下放心,都是从前线回来的将士,对于同袍的生命更加珍视,从他们手上出去的产品,不会有问题,否则就是在坑害同袍。”高衡点了点头,这倒是个好办法,如此一来,制造局能解决不少退役士兵的安置,一方面制造局给他们发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