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商议替补官员(1 / 2)

加入书签

大唐官员的任用除了科举取仕便是由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和地方刺史以上的长官举荐。

如此一来无论如何都不好绕过世家一系。

因此李世民的想法确实有些难以实现。

“城西学院当中也有不少学子无法达到进入科学院的标准。

这些人既然能够分配进入各家国营工坊为何便不能令其为官?”李世民对众人问道。

“这城西学院向来只注重格物之学的教育对于国学,太学知识少有涉猎。

将彼等派去地方为官怕是连官场规矩都无人能懂吧?”长孙无忌开口道。

李世民等人听了这话以后都未再发声。

官场规矩并无明文规定,原本就是由官场前辈一代代口耳相传流行下来。

这些规矩既能让刚刚进入官场的新人知道如何处理政务。

也能让新人们懂得如何在上下级之间说话办事。

对于李世民来说正是因为官场上存在这种不成文的规矩他才能借此判断哪些奏折需要紧急处理。

哪些奏折看似情况严重实则只是虚张声势。

若是一个官场上的愣头青不懂规矩将所奏之事如实上报那李世民处理起来还真有可能会出乱子。

比如雍州大旱造成粮食大面积减产,一个有经验的官员一定会上报粮食绝收。

这样朝廷才会引起重视安排最为妥当的救济之策。

倘若有官员如实上报减产几成,会对当地百姓有何影响。

那么包括李世民在内的一众官员肯定会以为这些损失其实很小。

有可能连赈济的粮食都不会下发。

到时候一些本就土地贫瘠的百姓便很有可能会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而活活饿死。

长久的沉默以后房玄龄突然有了主意。

只听他开口道“陛下,城西学院的学子虽然不懂官场规矩但却懂得如何解决问题。

既然朝廷眼下朝廷暂且离不开世家的支持不妨便安排世家官员主政一方。

但大可在其身旁安排一位能干的副手。

到时既能牵制世家官员又能将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

这官场规矩说来神秘其实也不是过分难以领会。

几年下来便是全无经验的新人也能熟练掌握。

如此一来朝廷便又能掌握主动。”

房玄龄的话说完以后李世民等人的眼前顿时一亮。

房玄龄提出的办法不但解决了眼前无人可用的难题,同时也为朝廷今后的动作打好了基础。

将来若是世家一系不肯配合朝廷那么李世民动起手来也不会有太大顾虑。

“便按玄龄之法应对此事,但也需多方权衡,最好让世家一系腾出一些空缺安排忠于朝廷之人上位。”

李世民拍板道。

商议完有关补充官员的事情李世民再次开口道“雉奴请求继续探索海上航道之事不知诸位有何想法?”

高士廉开口道“老臣对探索大食航道并无疑问,但不知晋王殿下为何主张继续探索北方无人之地。”

李世民道“如今室韦,靺鞨均为大唐藩属,自海上贸易开展以来两地百姓俱有所获益。

其百姓对我天朝亲近程度明显增强。

如今从未与我朝交往的流鬼国也因为海贸发展而上表臣服。

以朕想来便是继续探索一番北方航道也无不可。

先不说极北之地是否尚有其他国家存在。

便是如同雉奴所言先将无主之地占据待他日条件成熟再进行开发也是好的。”

李世民的话说完以后高士廉便不再发声。

其他人也对此事抱有无所谓的态度。

于是这个议题很快掠过。

李世民又开口提出了另一件事。

“如今通往西域的道路修建缓慢,对我大唐财政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然则此路的修建于我大唐至关重要断不能半途而废。

诸位可有良策将修路成本降下一些?”

几人听了李世民的话以后都不由有些头疼。

从长安到西域一路上高山峡谷数不胜数。

沿途或是风沙弥漫或是气候多变。

即便在农闲之时征调大部分陇西青壮一同参与修建仍然时常遇阻。

很多时候便是有着威力巨大的炸药作为辅助仍然要耗费大量时间才能修通一段几里长的路面。

以眼下的进度来看没有十年以上的光景这条路是绝无可能修通的。

沉默了一会儿之后房玄龄首先开口道“将作监那边正在加快研制一些工程机械。

据说一旦投入使用能够提高十倍以上的效率。”

李世民听了这话以后开口道“此事朕倒是有所耳闻,但听说制造设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