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九十八章 帝国的后花园(2 / 4)

加入书签

扶持推广后,如今大楚帝国民间里的耕牛以及农用骡马的保有量已经非常庞大了。

而这,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的人均生产效率。

当然也少不了大楚帝国持续二十年不停的各种水利设施建设。

这每一项措施,每一种政策,可能起到的作用也就只有一小点,但是众多政策所起到的作用汇总起来后,那么就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据了。

再加上大楚帝国还在北方人少地多的地方,尤其是东北地区里展开大规模农业开发,在这里展开的是大规模的马耕,又为大楚帝国增加了大量额外的粮食供应。

还有在南洋地区进行的扩张和殖民活动,也为大楚帝国带来了大量的粮食来源。

在北方草原展开的大规模畜牧业,虽然说这些地方的畜牧业所提供的肉食,在缺乏保鲜技术条件是很难供应到太远的地方,但是就地供应本地以及部分北方省份还是不成问题的。

北方省份获得的肉食供应多了,那么相应的大米等食物的消耗就会少一些,然后逐步大米小麦等粮食就可以南调,最终提升了整个帝国的粮食供应水平。

最终体现下来,大楚帝国的人均粮食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

建国初期缺乏有限数据,但是根据少数数据可以推断出来,建国初期的那几年,帝国治下的大部分地方,人均粮食水平只有两百公斤出头,超过两百五十斤的都少。

用后世的水平去看,那么整个帝国都是处于严重饥荒的状态。

等到承顺十二年的时候,大楚帝国里最富裕,人均粮食最高的苏州府里,也不过三百二十公斤,很多地方普遍只有两百五六十公斤,少数地方只有两百公斤左右。

大楚帝国那个时候,依旧处于饥荒状态,绝大部分民众都没有尝试过吃饱饭的日子……

对了,插句题外话,别小看大楚帝国的这个水平,这承顺十二年的时候,大楚帝国的人均粮食水平已经和后世二十一世纪的印度差不多了。

后世二十一世纪的印度,自产粮食人均也就两百多公斤……大概和大楚帝国建国初期差不多,但是如此情况下他们还大规模出口粮食……也是个奇葩!

在后世的全球范围内,普通人能够叫得出名的非战乱国家里,就她一个属于重度饥饿状态……北朝鲜都比它强,这个按照联合国统计标准,人家好歹三百公斤呢。

作为对比,后世普遍来说,正常国家的人均粮食应该维持在四百公斤以上,低于这个数据就是有饥荒的风险……俗称人民吃不饱饭!

大楚帝国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其实大部分时候人民也吃不饱饭……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农业生产技术就只有这点水平,人又多。

在承顺七年,也就是初步平定残明各势力以及西南驻地,结束所有大规模内部战事的时候,大楚帝国全面控制华夏大地的时候,初步统计的人口也八千万上下。而且人口还在持续上涨,过去二十年里,根据初步统计人口至少多了一亿多……

目前大楚帝国的人口都两亿五千多万人了,人口增速极快!

这粮食产量虽然也是翻倍的涨,奈何人口增速同样也快,所以人均粮食提升的非常困难。

不过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后,尤其是各地的水利设施基本完善,又开发辽东,草原,增加了南洋地区的粮食来源,关内地区也是在湖广,四川,两广等地区深挖粮食产量,又在黄河人工改道后,重点发展河南,江北,安庐、河北、山东等地的粮食产业。

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后,到了承顺二十三年的今天,根据农林部的统计报告,大楚帝国的人均粮食水平已经提升到了三百公斤。

别看这个数据还是很对,但是这对于大楚帝国而言,已经是属于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这可是在人口大幅度增长的前提下,还是在农业技术条件有限,连化肥都没有使用,也没有机械化种植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成绩。

就这,还是得益于从南洋地区获得了大量额外的粮食进口以及辽东地区的农业大开发所得到的额外粮食供应所取得的成绩。

如果只靠关内地区各省份的自产粮食……三百公斤都别指望,能够有两百四五就得烧高香了。

之所以说这么多粮食的问题,那是因为民以食为天!

大楚帝国征服再多的土地,军队装备再多的枪炮和战舰,吊打全球土着,其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军事本身的强悍,是不会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