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9章 突起波澜(1 / 2)

加入书签

吴伟和笑吟吟的内藤公贤回来了,李承随即起身。

“以后还请多关照,我是内藤公贤,大番人!”回来后,内藤公贤第一件事就是给李承递上自己的名片——这种豪客他也喜欢呐。

李承微笑着将名片接过来,以后用得上,看了眼,内藤公贤,大番金之韵铜器店……

“内藤先生,方便问一句,您这枚汉文铜镜,来自哪里?”将名片收入口袋,李承问道。

“您购买的两件物品,都来自于平野区的一位武士家族后裔,”他想了想后,从摊位上找来一张白纸,写下名姓:姬野嘉兵卫,并留下这位武士家族后裔的地址。

“万分感谢!下次去大番,一定去内藤桑的店中叨扰一杯清茶!”对这位店老板的知情识意,李承很满意,客气一句。

“倒履相迎!”内藤老板的知识挺渊博,竟然还懂得丝语中的词汇。

第二个摊位的摊主早就“望眼欲穿”,都已经将自认为还不错的几件古董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最近几年西金经济不景气,买古董的豪客太少。

这个摊位是售卖书籍的,摆出来的几本,都算得上西金古籍,但对这些,李承不是很感兴趣,随手翻翻,其中有一套大前神社刊印的八坂流本《平家物语》挺有收藏价值。

《平家物语》是镰仓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被誉为西金文学史上的代表作品之一,与《源氏物语》并列为西金古典文学双璧,一文一武,一个象征“菊”,一个象征“剑”。

这是一本武家小说,但反应的故事,与镰仓时代的平氏、源氏之争,密切相关,有点类似于《三国演义》取代史书《三国志》的味道。

小说主要讲述以平清盛为首的平氏家族发迹、兴起、鼎盛、斗争乃至衰败的故事。传世的版

本有很多,文学界和史学界比较认可的版本就有一方流本、八坂流本(又叫城方流本)、增补本三大种类。

一方流本和八坂流本原属同源,两者文字描述不同,故事情节大致相同。

现基本可以肯定一方流本更为原始,一方流本十二卷另加一灌顶卷合计十三卷;八坂流本无灌顶,但灌顶的内容收于十一、十二卷中。

李承眼前的大前神社版《平家物语》就是整套十二卷。

大前神社又是什么玩意?

大前神社在西金历史上非常知名,据记载,始建于公元767年,供奉的是惠比寿神(商业之神),毁于1896年的三陆大地震。

八十年代末,西金在大前神社的旧址上,重建“大前惠比寿神社”,现如今是西金赤峰一带知名的景点,和祈财的圣地。

这套《平家物语》,是大前神社江户时代的木版刻印,有一定的价值。

这东西的市场价格很透明,捡漏不可能,若是摊主不瞎要价,倒是可以拿它作见面礼——赠送给高野和明。

一问价,摊主也算诚实,十二卷,每卷两万和元,合计二十四万和元。

西金的书籍贵,世界知名,所以李承也没还价,只让摊主赠送一只藤箱,将这些书籍装好,双方都挺满意。

“有古籍吗?宋版,明版都可以,最好是官版,书院版也行。”交易完成,李承不死心,追问一句。

摊主原本还想说点什么,听到后半句,他利索的摇摇头——对方就是壕,自己的那几本清末民初的书籍还是算了吧。

有点小失望,不过宋版和明版书籍又不是烂大街货色,这家西金摊主没有,很正常。

继续往前。

小结衣蹦蹦跳跳,走在最前面,李承停停走走,一路看过去,遇到感兴趣的停下来过过手,

合适的就买下。吴伟和胜元走在最后,不一会,两人手中提满各种纸袋。

走了十来个摊位,李承一共入手七件藏品。

除了最初的三件套,新入手的都是古董。

一把任伯年先生的花鸟团扇,尺幅很小但胜在画面精致,花开富贵,雀鸟欢歌,难得的绢本小极品。

一轴白沙道人华岩先生的行书竖轴,此老一生贫困却性情洒脱,这幅竖轴行书,“晓月淡长空,新岚浮远树。数峰青不齐,乱插云深处”,大概是他一生真情真性的写照吧。

一套六卷一百二十回《水浒全传》袁无涯刻本原本。

袁无涯原名袁叔度,袁宏道的族人,明末清初苏州的书种堂(当时苏杭一带最大的坊刻印社)坊主、出版家。他的《水浒全传》是目前所知水浒系列丛书中最完整的版本。

能入手这样一套明版坊刻《水浒全传》初本,李承喜出望外——这一版本在国内早已经绝迹,难怪有人说考察文化传承需去西金,这话不无道理。

锦上添花的是,这卷书籍上,留有两处白井华阳(西金江户时代文学理论家、画家)的闲章。

很巧合的是,李承在同一书摊上发现另一套《水浒》,不过是故事辑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