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章 想要资金,先搞创汇(1 / 2)

加入书签

从两年前。

也就是1976年开始,知青政策开始放宽。

只要城里有人接收,插队知青就可以回城落户。

到了今年年初,知青返城达到高峰。

几乎每个月,都有成千上万的知青回到故乡。

近千万知青离开乡村,回到各自的户籍地,就业压力骤然而起。

以往不算难得招工名额,一下子变得紧俏起来。

“大哥,来之前,我让司机带我去附近的知青点走了一趟,东山大队的插队知青,是不是就剩下侄女婿一个人了?”

陆长顺问道。

“唉,该走的留不住,不想走的,呵呵呵,也打不跑。”

陆大勇看了一眼林凯峰。

这段时间观察下来,陆大勇相信林凯峰真的学好了。

不会再干抛弃妻女的混账事。

陆秀秀有些冒失地问道“三叔,您真的能帮凯峰搞到招工名额吗?”

“行,但是很难。”

“老三,你当了这么多年兵,应该是个直脾气,说起话来怎么磨磨唧唧,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

陆大勇没好气地说道“你要是真要办法,就给秀秀和林凯峰各自搞个招工名额,让他们端上铁饭碗。”

“咱们俩虽然是远亲,可毕竟都姓陆,你叫我一声大哥,我就没把你当外人。”

“虽然需要走动关系,你说个数,我想办法筹措。”

陆大勇不是食古不化之人。

这两年社会变得太快,快到他都要看不懂了。

招工名额有多紧俏,陆大勇是知道的。

否则。

他早就想办法给女儿一家弄到了。

“爹,三叔其实已经给我们想了办法。”

林凯峰笑着帮陆长顺解释。

返城知青数以百万计,一个招工名额,一千个人盯着。

别说陆长顺不敢徇私。

就算是县里批条子,他也未必敢办。

同样是年轻人,凭什么他能进厂当工人,其他知青就只能等消息。

回城的知青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几百上千万。

一旦闹起来,影响将会极为恶劣。

“大哥,要不说凯峰聪明呢,真是一点就透。”

“直接给名额,肯定是不行。”

陆长顺先是夸了林凯峰几句,转而提起回到县里的知青数量,差不多有七千多人。

当年的老三届是第一批下乡知青。

吃亏最多,受累最大。

属于最难缠的一群人。

被他们知道陆长顺敢开后门,让自己的亲属进厂。

绝对能吃了他。

“我的意思是,你将凯峰借我几天,他脑子活络,有文化,父母又是知识分子。”

“一旦帮厂里搞到资金,不就等于大功一件吗?”

“立了功,还怕没有招工名额?”

陆长顺摊开双手,直接道明用意。

自己转业回乡,担任机械厂领导。

虽是当地人,但也属于初来乍到。

千头万绪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陆长顺首先要立威。

暗中收集证据,赶走了一批无所事事混日子的废物。

毒瘤送到别的单位,剩下的就是要搞钱。

说一千道一万。

机械厂日子过不好,没人拿他这个厂长当一回事。

陆大勇点点头,说道“你要是这么说,我就明白了。”

“就和我当大队书记一样,为啥大家伙服我,因为我一不贪二不占,能给乡亲们办事情,并且镇得住赵家几个王八蛋。”

“乡亲们日子过不好,谁特么当你是个玩意。”

“大哥,县机械厂的情况,和你们东山大队还不一样。”

陆长顺掏出香烟,自顾自地点了一根。

“你常年在东山大队待着,对外面的风向不是很了解。”

“现在,干啥都要以赚钱为主。”

其实,陆长顺和陆大勇的情况差不多。

一个常年在东山大队担任书记,另一个一直在部队服役。

对于地方上面的事情,了解得相当有限。

从去年开始。

国家全面缩减了下发给各国有厂家的资金。

到了今年,又开始定任务下指标。

据说许多大型企业,都已经接到了创汇任务。

由此可见。

国家是真的没钱了。

国家没钱,地方同样没有钱。

“三叔,你的意思我大概明白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