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2章 国有厂的合作条件(1 / 2)

加入书签

林凯峰安慰道“李工,人总要向前看,有些事情过去了,一直活在心理压力下,只会让你活得越来越艰。”

听到这句话,名叫李良的工程师轻点了下头。

继续保持一言不发的状态。

林凯峰和陆长顺对视一眼,心头百感交集。

李良和林凯峰一样,都属于黑五类家庭子女。

从上学到下乡,李良天天饱受白眼和欺负。

71年,被插队的公社推荐为大学生。

进入一所理工科大学,成为了工农兵学员,学习相关汽车专业。

多年受到的不公平性待遇,导致李华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擅长和人打交道。

除了工作中会说几句,平常好像哑巴一样。

林凯峰选择带领李良去柴油机厂参观,一方面因为公司里的技术专家中,李良的技术能排得上前几名。

另一方面是想让他多走走,不要一直活在过去。

创伤已经造成。

一直纠结于过去的事情,等于自己折磨自己。

经过一昼夜行驶,火车于第二天上午十一点到达沈城。

提前了解到火车到站时间,沈城柴油机厂安排了一辆卡车过来接站。

几十分钟后,众人乘卡车来到沈城柴油机场厂大门前。

站在卡车车厢,陆长顺看向厂区内部,感慨道“说是工厂,更像是一座小型城市。”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汽车开进厂区,厂长田有才,三名副厂长,几位车间主任,科室科长一块迎了上来。

鼓掌欢迎林凯峰带队考察业务。

林凯峰从车厢下来,伸出手说道“田厂长太客气了。”

“不客气,不客气,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随后,田有才向林凯峰介绍众人身份。

林凯峰也将将李华,陆长顺,技术员介绍给沈城柴油机厂的领导。

寒暄过后,众人一块前往厂里食堂用餐。

下午,田有才带几个人参观沈城柴油机厂的厂区,车间。

“大家刚才看到的是三车间,像这样的车间,我们一共还有六个。”

“六十年,三车间的工人师傅们发挥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的工匠精神,完成柴油机的技术革新。”

“最近两年,我们一直在研究对柴油机装配进行流水线改造,几个车间分别负责生产气缸体,气缸盖,高压油泵柱,大件和小件加工……”

“这里是我们厂的工人俱乐部,前面的热处理实验室。”

“旁边几栋建筑,分别是厂医院和职工浴池。”

经过了近三十年的计划经济,无论厂长还是其他人,都不知道怎么为厂里拉生意。

以往,生产任务是上级部门主动下派。

沈城柴油机厂每年只要做一件事情,准时准点完成任务。

现在不一样。

国家下拨的经费越来越少。

天知道什么时候,部里会停止向国有企业下拨经费。

今时不同往日。

大大小小无,数家工厂一起吃大锅饭的年代,恐怕马上就要画上句号。

再也不想办法走出去。

厂里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几千名职工一定会把这些厂领导全都吃了。

来到会议室,田有才开始介绍沈城柴油机场的光荣历史。

建厂近四十年,沈城柴油机厂具备生产各型号柴油发动机的能力。

言外之意是在告诉林凯峰一行人。

江城柴油机厂能做的发动机,沈城柴油机厂同样也能做,而且比他们做得更好。

一直到1984年,国家制定了第一部专利法。

而在此之前。

无论国有企业还是下面的小作坊,都没有专利可言。

都是国家的企业,兄弟之间自然没有什么讲究。

你的技术,也就是我的技术。

企业既不存在专利权,更没有技术保密概念。

副厂长看到火候差不多,开口说道“林总经理,你们需要的农用柴油发动机,我们沈城柴油机厂不但能够保质保量供应,质量方面还能有着显著提升。”

“江城是汽车城,所有配套企业都要围着江城汽车厂转,沈城则是不同。”

“我们当地没有特别显著的汽车生产企业,可以全面的供应你们。”

沈城柴油机厂生产的柴油机,专门供应农用车辆。

上级部门削减经费投入,针对的不仅仅是国有企业。

公社,生产队获得的资金,同样在快速减少。

计划经济年代,生产队和公社需要提升农业生产力,购买农用车辆。

只需要打一纸报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