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71章 真龙古井(1 / 2)

加入书签

古人对风水讲究颇深,欲以祈福塔作掩饰,必得择风水宝地。李安虽竭力思索,却毫无头绪。

这时,玉蝉轻声道:“大人,真龙寺的方丈德高望重,若得他指点风水,您的忧虑自解。”

此言恍如晨钟暮鼓,李安猛然振奋,一把搂住玉蝉,轻轻吻上了她的脸颊。

“多亏了我的玉蝉娘子,我这就前往真龙寺。”

真龙寺位于皇城西南,距皇城三十里之遥。据玉蝉所述,方丈释一超凡脱俗,不屑名利于尘世,连先皇邀其为国师,都被以“时未至”婉拒。

若能请得释一回国担任国师,无疑将为梁清云增添一臂之力。

李安暗自发笑,胸有成竹地乘马车向真龙寺徐行。

夜幕降临,李安一行才抵达,他随即遣人通报。

深知释一淡泊名利,李安特意携数百卷珍贵经书为礼,却未料尚未入寺,便遭拒于门外。

“李大人,方丈言不便会客,请大人回吧。”小沙弥传达了方丈的话。

身为大将军的李安竟遭真龙寺拒见,若消息传出,恐有损其声誉。或许有人会认为,身为阉人受此待遇,再正常不过。

但李安并未就此放弃。

“刘备尚且能三顾茅庐,我李安也要请出释一方丈,他日必有大用。”

他认真吩咐玉蝉布置桌椅,点亮烛火,决意夜宿寺外以显诚意。与此同时,他亦未闲着,屏退众人,只留玉蝉身旁。

“关于玉泉山之事,暂且按兵不动。多设布庄、粮铺,低调购入少量粮布,莫让对方察觉异样。”

玉蝉闻言困惑:“大人,我们要伪装无知多久?”

她焦急万分,好不容易掌握了十三王爷挪用国库的关键链节,正待给予致命一击。

此举不仅能挽回国库损失,更能严惩十三王爷,为陛下增光。

李安重展皇城地图,指点江山:

“我们的首要并非国库本身,而是确保那支撑十三王爷十万大军的物资供给。”

在古代,军事力量的强弱直接决定国家兴衰。李安心之所向,正是那支握于十三王爷手中的十万雄兵。

倘若急于求成,骤然对玉泉山动手,恐迫使十三万反戈一击。

《孙子兵法》有云:上之上策,攻敌之心;次之,伐交;再次,以兵胜之;下策,则为攻城。

对付十三王爷,最佳计策是先以智谋破坏其战略部署,继而利用外交,最后才是武力对决,攻城为下下之选。

时至今日,尽管凉清云已重掌大权,根基却仍未至固若金汤之境。

一旦烽烟再起,于凉清云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而最终受苦的,只会是无辜的黎民苍生。

李安一番剖析,如晨钟暮鼓,令玉蝉豁然开朗。

“大人英明,实乃我大梁国之栋梁,护国将军之名副其实!”即便是素来不喜逢迎的玉蝉,也难掩心中敬佩,脱口赞道。

“嘿,别忘了我还是你的夫君,小丫头别光顾着拍马屁,快来帮我寻一片广袤之地。”李安笑语中带着几分亲昵,道出了自己的筹谋。

国库既已空虚,何不亲自耕织,栽棉种稻,重建国家之仓廪?

只是皇城之内,人烟稠密,空旷之地颇为稀缺。

“大人,真龙寺之后那片荒地如何?”玉蝉手指之处,李安细细打量,旋即微摇头。

“虽适于水稻,然水源短缺,非长久之计。”

若在后世,南水北调或能解此困局,但现下时局紧迫,不宜大兴土木,以免惊扰十三王爷。

“水稻?这岂不是农人之事?”玉蝉惑然。

李安笑而不语,“自古土为社,谷为稷,江山社稷,稻谷关乎国之根本。”

“十三王爷尚知窃国库之粮,吾辈更不可坐以待毙。”

是夜,李安未眠,于皇城内外勾勒出十七片未经开垦的沃土,以备耕种。

“玉蝉,待天明,将此图呈给碧霞,望其批准耕作之用。”

话语间,李安眼中满是坚毅,此地若种得高产稻米,一季之收,足可供大梁全年所需。

至于植棉之事,则需秘密为之。

疲倦悄然袭来,二人伏案而眠。

晨光破晓,玉蝉携图寻凉清云而去。

李安则起身,欲活动筋骨。既然释一方丈不准他入真龙寺,那在外游览亦无妨。

许是晨起过早,近身侍卫犹在梦乡。

山中空气清新宜人,李安信步小径,不觉已至真龙寺后山。

攀至半山,李安俯视先前圈定的平地,心怀憧憬,想象稻香四溢之景。

正陶醉于丰收的幻想之中,不料脚下一滑,失衡之间,竟自山坡滚落。

幸好李安平日未曾懈怠练武,这一摔倒是并无大碍。

偏偏天公不作美,他竟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