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一十九章 多面手秦枫(1 / 2)

加入书签

大明户部尚书杨思义,集合了来自全国的农业专家,想到的这个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办法,就是肥料。
其实在这片名为神州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华夏人,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大河文明,农耕文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注意到肥料的使用,对于土地增产有重要的意义。
从战国时代,已经开始使用人粪尿、畜粪、杂草、草木灰作为肥料。
到秦汉时期,厩肥、蚕矢、缲蛹汁、骨汁、豆萁、河泥也开始被列入肥料的行列。
而现在,已经是1370年,大明洪武年间。
杨思义率领的专家团队,打算在秦枫灌溉新法的基础上,再次取得突破的方法,就是采用肥料来促进土地增产。
但是,要用什么样的肥料合适?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增补,民间收集上来的,能够用于肥田的东西,已经多达百余种!
粪肥、饼肥、渣肥、骨肥、土肥、泥肥、灰肥……
其中,最早被应用于农业实践的肥料,自然就是粪肥。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这是最底层的劳苦农民,都懂得的朴素道理。
但问题在于……粪肥并非那么容易获取。
以秦枫所在的淳化县为例。
一户人家,经常会拥有二十亩地,甚至更多一点。
二十亩地,那是极其广袤的一片土地,光靠一家人的便溺之物……那得多能拉啊!
哪怕是如今已经先富起来的淳化县,很多人家在能够吃饱肚子之余,开始养鸡养猪,丰富餐桌食谱的同时,也多了一项粪肥的来源,却依然不可能供给二十亩地的需求。
更何况,那些珍贵的畜粪,同样要送到沼气池里,用作生产沼气的原料呢。
但是,户部尚书杨思义的努力,也同样没有白费。
集合近乎整个大明天下的智慧,虽然没能搞出比秦枫灌溉新法更高明的种地办法,却发现了一个新型肥料,能够用于土地粮食增收增产。
红萍。
杨思义手中拿着一份文书,上面用粗陋的文字写道:各邑农人,多蓄萍以壅田,养时萍浮水上,禾间辄为所压,不能上茁,夏至时萍烂,田水为之变色,养苗最为有益。久之,与土化合,便成肥料,苗吸其液,勃然长发,每亩初畜时仅一二担,及至腐时,已多至二十余担……
农家人,哪怕找几个能写字的,自然也写不好。
但杨思义完全不计较这文字的好坏,这里面蕴含的内容,才是他真正在意的东西。
红萍!
真有这么好的肥田效果?
若能在全国铺开,善莫大焉!
但是杨思义身居高位,老成持重,自然不能仅凭这一纸文书,就立刻大张旗鼓向全国推行。
他很快就想到了率先搞出灌溉新法的淳化县。
既然那个叫秦枫的淳化县令能在一县之地做出成绩,我也大可以效仿一下啊!
同样选应天府下辖的一个县,把这个在稻田里种植红萍壅田的法子推广下去,最多一年的时间,就能看到效果。
若是真能跟这文书上说得一样,那么至少明年,这个试验县里的庄稼产量,就要胜过淳化县。
到那时候,再推广至全国,那么我大明粮食的增产,就有多了一重扎实的保障。
杨思义的效率很高,很快就把想法落实,最终选择了跟淳化县毗邻的句容县,开始试验稻田里蓄养红萍作为肥料的办法。
不过,朝堂上下,都忙碌着打造战船,出征日本的事情,几乎没人注意到杨思义在应天府的一县之地,搞的这点小小的肥田试验。
……
大明皇帝朱元璋,最近心情晴朗了许多。
凭借从秦枫那里找到的灵感,再加上九五至尊的威势,跟刘伯温做了一个局,强行以大明国债的名义,筹措到了建造舰船的费用。
身为皇帝,这次重操旧业,讨饭讨得相当硬气。
现在,万事俱备,已不欠东风。
只待明年,舰船下水,兵部训练的水师精锐同时完成训练,便可以扬帆出海,去往那个心心念念的岛国,并尝试在那里找到秦枫心声中反复提及的金山银矿。
心情晴朗的朱元璋,趁着朝堂一团忙碌,他却悠哉悠哉,习惯性地再次踏上了淳化县的土地。
此时,秋收已经完全结束,按照朝廷规定要交的田税,也早就押运到了应天府的粮仓。
但是在淳化县这里,却丝毫无法感受到任何农闲的气氛。
田里,地里,随处可见忙碌得热火朝天的农人,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神色,丝毫不以这些农活的苦累为意。
吃苦受累算什么?
这可都是为了自家的好日子挣命,哪怕累死也是带着笑的啊!
朱元璋知道,这是秦枫曾经提到的“冬闲间作”计划,开始轰轰烈烈地展开峥嵘。
虽然传说中的高产土豆,还是不见踪影。
但是在秦枫的带领下,家家户户都在刚闲下来的土地里,种上了菜心、油菜、豌豆、甚至棉花等各种作物。
一个冬天的时间,等这些作物收成了,全都是钱啊!
到那时候,淳化县的生活水平,又将提升老大一截,把周边几个州县,都远远地甩在后面。
秦枫发行的那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