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6章 北海之围(1 / 2)

加入书签

总之,对付孔融,先知不能像对付公沙家那样,直接把他噶掉。

而拉拢也基本比较困难,他作为孔家传人,且不说先知没有那个水平和他辩经。就算有,一心想点科技树的先知,也不愿意费那个脑子。

所以,拉拢和灭掉都比较困难,就只好找机会把他挪走为妙。

纵观孔融的一生,他积攒下人脉和清誉的时间段,便恰好正是在朱虚县抗贼的这些年。

而先知前期因为救援了焦和,把青州冀州交界处的黄巾军扫荡了一遍,却无意中帮了孔融一把。

在这个位面,已经没有了贼寇张饶的二十万黄巾军大败孔融,因而此刻的孔融,正带着自己的军队,在北海据县驻扎,准备占据此地壮大实力。

于是先知的计划,便是要让他在这个时候,加大副本难度,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他挪走。

既不伤害粉丝感情,还能恶心一下其他人,何乐而不为之。

而前些日子先知通过黄巾透露出北海有粮的消息,便让大部分原来张宁手下管亥率领的黄巾军,都涌向了北海郡据县。

那历史中的北海之围,是太史慈进城相助,又出城求救刘备,刘备从平原县千里奔驰而来,阵斩管亥,才算解了北海之围。

而这一次,主人公也没有变。地址却从都昌县,变成了北海城。

只是在一帮思维跳脱、行为无厘头的现代人主导下,历史蝴蝶的翅膀开始诡异地扇动。

……

北海郡(国),据县。

城池已然凋零残破,孔融带着他的人马在四壁空空的郡府,正在商议平寇的事情。

他手下的人马数量有近万人,但战兵确只有区区数百,大批的男女都是一些十里八乡被黄巾军携裹的平民。

这个世道的平民,也无所谓良民或者是贼寇,无非是在乱世中,谁的拳头大便依附于谁。

孔融这支几百战兵的军队,虽然打仗的水平比较一般,但好歹也是正规军,一般零星的贼寇,便不是他们的对手。

而他也依靠这支军队,在据县算是勉强站稳了脚跟。

但现在的局势,却也不容乐观,他没有想到,在北海城池附近,居然还有一只如此势众的黄巾军队,现在已经包围住了城池的外围。

现在是隆冬时节,黄巾军缺衣少粮,外围的军势大概有两万余人。方才听探子回报,他们还在不断地增加人数,恐怕就是想等来中军,然后一举攻下郡城。

“城内青壮男女,已是连夜在修筑城墙,等闲贼兵,也攻不进城来。”

“只是城内粮草也不多,军粮不足万斛,然贼兵围困,只是空耗军粮,也不是长久之计啊!”

说话的,是孔融军中的计吏彭璆,他是北海的名士,后来被孔融举为了方正贤良,拜了官职。

和他一起被察举的还有着名的人物邴原和王修,此二人现在也在孔融的帐内,几人正商量着对策。

“时天寒地冻,想必黄巾贼众更是缺衣少食,虽百万众,却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禞。”

邴原说道,“明公当高筑城墙,御敌于外,不久贼兵必然粮尽自去。”

孔融点点头,但随即又摇头。

“根矩所言,未显周全。吾观此黄巾军势非小,非一般乌合之众也。”

孔融念叨道,而一旁的王修俯首也轻轻点头,在座的几人中,真正经过兵事的,也就是孔融和王修二人。

“一味地收缩防守,也不是办法,不若趁黄巾军中军未至,出城先灭一两股贼寇,也好探探虚实,扬我等军威!”

这是王修的主意,他这个人,生来刚烈果敢,是那种面对压力,喜欢正面硬钢的性格。

孔融有些摇摆不定,王修的建议让他有点心动,但是他现在手里兵马不多,也不想为了些许小事而妄动兵戈。

正在迟疑之间,屋里的众人忽然听得犹如霹雳般的巨大声音传来,营地里的马匹也忍不住嘶叫起来。

“什么情况?!”

孔融大喊,须臾间,传令的小校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

“大人!不好了!贼兵……贼兵中军已到,推来了飞石车!”

“飞石车?”

孔融和王修大吃一惊。

飞石车这种东西,二人自然是知道的,但是这种军械已经算得上是这个时代的大杀器,他们也只在官兵对垒的战场上见过。

黄巾贼居然也会造出飞石车,这让孔融是没有想到的。

要知道北海城(据县)的城池已经破败不堪,很多地方都是拿夯土匆忙填筑,要是飞石临空,这城墙估计支撑不了多久。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支黄巾贼寇既然配备了飞石车,那他们必然是一直战兵,这样军队的战斗力,远不是那种乌合之众的贼寇群能够比拟的。

“报!贼寇中军已进军,越有数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