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零八章(1 / 2)

加入书签

次日刷新订。。。。

老麦一愣,想起昨天早上,一连几天食欲不振的四爷想吃鳜鱼,却又嫌鱼市的不新鲜,在岸边垂钓时,遇一少年下水相助,终于吃上了鲜美的鳌花鱼。

想到四爷从昨天之后开始饮食正常,便又坐回角落。

胡五朝着沈若蕴憨憨一笑,跳着跑下酒楼。

远处那少年已经擦去伤者嘴边的血,大声说着话,好似这样就能驱散心慌,“爹,你醒醒!皇帝老爷都下旨了,明年起成丁的儿郎们永不加赋,大舅前几天送货回来说,说湖广一带去年开始交税就不用交粮,种地的不用再运粮到省府,直接交银子就行。”

他边说边在先前那中年人帮助下,用瘦瘦的肩膀背起他爹,“爹,好日子眼看就挨到咱家了,你可不能有事。”

旁人也帮不上再多的忙,耽误了这批税粮的入仓日期,他们都得受罚,倾家荡产也不够填。

那少年拖着人才行几丈,胡五就追了上来,强行接过伤者,抱到他叫来的滑竿上。

少年一时没反应过来,有些迷。

沈若蕴看到胡五拍了一下少年,指着这边说着什么。

那少年,扑一下朝酒楼方向跪下磕个头,然后扭身随胡五一起向镇上疾步行去。

直到酉时二刻,胡五才回来,道是扎了针喂了药,大夫说伤者饿过头儿,又有点中暑,血是磕破了唇流的。

如今人已经醒来,将养几日就能下地了。

沈若蕴不再挂心,到了酉正依然乘船南下。

年初新帝改元,颁下好些条令。

其中先帝在两湖试行一年的清丈田亩,税役合一缴银,将在江南五省逐渐推行。

前段,接到大伯忠毅伯给他的信时,他正和龙虎山的师长们在婺源给山上选购石灰。

知道此事重大,当即辞别朝夕相处四年的师长,由屯溪乘船,经歙县前往湖州沈氏老家,去督促那群已经和伯府分支的族人,配合当地府衙差事。

此时,日落时分,两岸美景让人流连,船经过新安江界口码头不久,用过晚膳的沈若蕴,在甲板上溜达,看到江中漂浮一人。

待到胡五和船家儿子将人捞起,发现此人身着锦锻,背有刀伤。

“船家!这附近还有水匪?”老麦喝问时,眼晴死死盯着船家。

“不不不,”船家抖着身子道:“附近江面一向太平的,没听过有水,水匪……”

“咳咳!咳咳!”那人被船家儿子控出积水,胡五将人抱至仓内上药。

沈若蕴总觉这人有些面善,随即道:“到达淳安还要多久?”

“顺风一个时辰。”船家儿子倒是镇定,“客官,我们要报官吗?”

沈若蕴厉目扫去,那小船家紧张的咽了咽口水,“客官,刚小人失足落水,什么都没看到。”

“嗯。”沈若蕴点头,示意他离开。

仓外老麦对父子俩个道:“命只有一条。”尔后就塞给船家一锭二十两的银子。

船速不停的增快,已经处理好那人伤势的胡五道:“四爷,总共两刀,还有一处箭伤。”

……

面对陆观的拒绝,两个孩子没打算就此放弃,可短暂的休息时间内,不足以让他们去说服他。

这个问题还被他们带进了阳和城,正式跟汪三公子提起。

只所以两人都来寻找汪三公子的支持,主要就是柴隽父兄尽被困在凉州,柴家的掌理人是他家的老管家,根本无法给予什么支持,口头上也没有。

他俩还在跟汪三公子进行各种劝说之际,汇集在正厅的沈长岁一方和陆观一方,算是又会师合成一队了。

就连在暗处随时观察的青溪道长也赫然在列。

现在虽然揪出了些内奸,但对于皇帝亲征的大军,似乎作用不大。

所以大家有志一同的提出,打入到北虏内部去,哪怕是边缘的小部落,也能在将来为大军追踪北虏有生力量,提供些许帮助。

“太祖时,征北大将军几次追击北虏,都被他们风一般的速度给甩掉,所以要想重创达达,就必须要时刻掌握他们的去向。”青溪道长十分赞同他们的想法。

可当大家把自己以什么身份才能有效潜入北虏的计划一讲,瞬间就变成了三派。

陆观的马贼说,沈长岁的溃兵说,以及夏护卫的只派缇骑前往,都经不起推论。

“你们是不是忘了把各自的建议,可以用奏疏直阵给陛下。

还有就是,齐千户是久经大战的武将,或者问问他也有助于我们合力完成此事。”不论采用谁的方法,沈小叶都希望自己可以参与进来。

但她的小玄猫兴趣不大,一再抓挠着想离开。

沈小叶趁大家讨论时一再顺毛安抚,小玄猫拱着她传音道:“你没有发现吗?

青溪总是在观察你,他最希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